西工大新聞網7月3日電(文字 薛楊 攝影 司哲)
“看完《流浪地球》后,大家有沒有想過影片里的行星發動機真的能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嗎?你能否用學過的力學知識來計算一下呢?”
“在太空中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航天器與空間站交會對接時是怎么進行軌道調整,又是怎么進行姿態調整的?”
“同學們在聽了我校季文美先生在擠壓油膜減振領域所做的貢獻后有什么感想?你還了解季先生哪些事跡呢?能否給大家講講呢?”
這些課堂互動經常會出現在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張娟教授的課堂上,從身邊熟悉的故事到課本上的定律公式,同學們聽得全神貫注,絲毫不覺得枯燥,讓同學們意猶未盡的,除了課堂中蘊含的豐厚學科知識,還有課堂所給予的情懷與哲理。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
溫柔和善、嚴謹思辨是同學們對力學與土木建筑學院張娟老師的評價。

在張娟老師的課堂上,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辨精神和能力一直是她教學設計中的思考最用心的問題。張娟老師試圖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教學,致力于做“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每當遇到一個難點問題時,她會把問題先拋給同學們,讓同學們自行探索和思考。“我希望這些精心設計的課程,不僅僅是向年輕學子們傳遞科學知識,更能夠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辨析,了解我們身處的世界,對事物有更清晰客觀的認知。”張娟老師說。
在近些年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張娟老師始終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貫徹“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理念,持續進行工科力學基礎課課程建設,應用線上線下教學資源、信息化教育技術及教學手段,構建了“四堂融合”的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模式。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傳統“知識的傳授”,升級為“交學習自主權于學生”。在張娟老師的課堂,同學們的智慧抽穗發芽,思維開出絢爛之花。
為傳統力學課程注入“力”與“柔”
張娟老師在擔任學校“理論力學”課程負責人時,如何在傳統力學課程中將課程與思政相結合注入“力”與“柔”,是張老師在教學中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多上一堂思政課,也不是簡單在課堂中加入思政元素,而需要將‘育人’貫穿課堂始終。”在張老師的課堂中,你能夠從老一輩力學家身上學習到科學家肩上的使命擔當與家國情懷,也能在航空航天等國家重大工程案例中感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

近日,在西北工業大學課程思政“名師掛帥”公開課中,張娟老師給全校教師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公開課。她講授的是本科生專業基礎課機械振動中振動控制-動力吸振一節。該課程充分應用各種線上線下數字化教學資源,信息化教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

在這節課里,張娟老師充分應用線上課程機械振動、小程序仿真實驗、雨課堂等教育技術,充分挖掘學生潛力,讓數字化教學資源活起來,真正服務于大學課堂,服務于立德樹人,為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做出了良好示范。
張娟老師首先提出了進階式力學思維的概念,通過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進階式培養學生力學思維,提高學生正確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成長為有家國情懷、全球視野的未來領軍人才。
做學生成長成才路上的良師益友
像所有的教師一樣,張娟老師總想將自己知道的知識傾囊相授。然而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她深切體會到能夠陪伴學生們走的路是那么有限,而時代變化發展又是那么快“只有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才能讓學生適應時代的發展。”
課堂之外,張娟老師也不斷鼓勵學生去參加各類力學競賽,將課堂上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以賽促學,積極引導學生同伴學習、合作共贏,在競賽中提高力學知識、增長個人能力、提高綜合素質,享受競賽過程。

“在力學創新基地學習并參加國際理論力學競賽的兩年間,每次賽前張娟老師總是會為我們無微不至地復習理論力學的核心知識點,從基礎的靜力學做題技巧,到運動學的核心公式,再到較為復雜的動力學中紛繁復雜的題型應對,張老師總是會事無巨細地認真講解,以便于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試題,大大擴充了我們的知識體系和對理論力學的理解深度。”學生陳俊偉說。
張娟老師認為比賽不僅能夠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團隊合作和為國爭光的集體意識的收獲更為重要。

在一次張娟老師帶領學生參賽的路途中,一位司機師傅得知團隊一行是出國參賽便激動地說“你們是在為國爭光啊!”同學們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在后期參賽的過程中大家團結一心,全力備賽,取得了第十五屆國際大學生工程力學競賽的團隊賽冠軍,曹宇田同學說“是的,最重要的是為我們的國家,我們要為我們的國家爭取一份榮譽!”
近些年來,在張娟老師團隊用心用情的指導下,學生陳俊偉獲得了全國徐芝綸優秀力學學生稱號,楊忠鑫獲得了第一屆國際奧林匹克互聯網學科競賽“理論力學”個人賽冠軍、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個人賽一等獎。在第二屆國際奧林匹克互聯網學科競賽“理論力學”中張娟老師指導我校學生獲得了7項個人賽一等獎和2項團隊賽一等獎,總成績在參賽的19個國家71所高校中最高。
課堂教學的作用不在于灌滿一桶水,而是在湖里扔下一顆石子,等待泛起陣陣漣漪。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用心用情上好每一節課。張娟老師的課堂正是如此。
(審核:巨維博 馬西平)